“一表通”的底层运行逻辑是数据重构安泰证券
为避免减下去的表格数量反弹,上城区制定出台《“一表通”考核办法》和《高频报表立项管理办法》,用“一把尺”严控增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吴帅帅
不久前,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姚园寺巷社区的工作人员王海彬收到一条工作推送信息:他负责的网格内,有一条人口信息有待核实更新。
经过上门走访、对比信息,王海彬了解到的情况与辖区公安掌握的情况一致。但不同于过去重复登记填写,现在他只需要在“一表通”的社工终端App“楼小通”中使用“自动关联”功能,就能高效完成信息更新,下次报送报表便可直接使用。
一定程度上,“报表”在基层治理中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它是信息传递的载体,一线原始、真实的情况由“表”上传,为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科学研判、分配资源提供重要依据。
一段时间以来,报表数量繁多、标准不统一、多头重复报送、跨系统数据获取难等问题让不少社区工作者“为表所困”,挤占了他们深入社区走访居民、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
现代化治理对信息的精准和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倒逼粗放的信息采集和管理方式发生变化。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浙江采访了解到,杭州市上城区由区委办牵头、街道先行探索、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围绕“整合业务、统一报表、数据共享、机制构建”推进上线“一表通”并持续优化更新,为社区减负担、让服务增效能。
2024 年 10 月 21 日制图 王威图 / 本刊安泰证券
对齐数据“颗粒度”
“一表通”的底层运行逻辑是数据重构。
上城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街道工作人员共同分析发现,“为表所困”的原因多样——
有的是业务数据分布于省、市、区、街的不同层级、不同系统,数据难以实时共享,同类表格重复存在;有的是表格形式要求不同,比如PDF盖章版、Excel可编辑版、在线小程序填报版等;有的是字段格式要求不一,比如对同一时间的表述,甲部门要求“2025.09.22”,乙部门要求“2025年9月22日”,丙部门要求“20250922”,社区工作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转换格式、重复录入。
当地首先通过周详梳理做减法,砍掉冗余表格。上城区委办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四轮高频报表梳理,要求职能部门、街道双向确认,取消区级重复冗余报表372张,首次上线时仅剩余高频报表96张。
紧接着,统一字段标准,打好数据互通的基础。“我们拆解出主要表格中1400多个高频字段,并对最小字段进行统一,确保使用系统时对同一指标的理解一致。”上城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应用推进科科长孟慧君说。
随后,采集内容更精准、更具体的基础信息,构建高质量数据底库。上城区各街道开展“百日攻坚计划”,集中走访排查人口、房屋等信息。“这个阶段的工作量很大,但有了统一标准的基础数据,就可以为后续表格的‘自动填充’奠定基础。”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党工委委员张璐说。
据统计安泰证券,第一批接入的96张高频报表中,已有16张报表实现自动填充,80张报表实现半自动填充。
标本兼治促“减表”
为避免减下去的表格数量反弹,上城区制定出台《“一表通”考核办法》和《高频报表立项管理办法》,用“一把尺”严控增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孟慧君说,职能部门需要提供派发报表的依据,通过审核才能上线到“一表通”;同时社区有权拒绝“一表通”外的报表填报,并向数据资源管理局督察室举报。
对一些低频、滞后的报表类目,建立退出机制——如出现三次未按照规定周期上报的情况,“一表通”会自动提示审核部门。因为一两次未报可能是偶然失误,比如填报人生病、临时有事等,但“三次”则基本排除偶然性,报表存在“业务价值消失”的可能。经过评估,若该报表确属冗余,即启动下架程序。
另一方面,对因部门壁垒、数据孤岛造成的“表格泛滥”,上城区向上协调对接,打通浙江省人社工作平台、浙江省大救助系统、杭州市统一地址库、城市大脑中枢等13个省、市级数源系统,建立覆盖“人、房、企、事、物”的区级“一表通”专题库和14个街道数据仓,首次集成18个条线、710余万条数据信息。
“通过健全数据协同体系,基层治理从各自为政的部门治理,迈向数据驱动的整体智治。部门需要信息时,首先想到的不再是‘向下要表格’,而是去数据平台查询,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孟慧君说。
据了解,上城区已形成《“一表通”系统(基层社会治理数据库)建设运行应用规范白皮书》,包含技术开发规范、数据治理规范、日常运行规范和安全管理规范四大类。2024年底,浙江省数据局成立基层报表数据“只报一次”工作攻坚小组,上城区作为杭州市试点参加攻坚。
从“报”向“用”赋能治理
从实践效果看,“一表通”的使用,助推数据报送做“减法”的同时,也在给治理效能做“加法”。
一方面,社区工作者不再疲于为某一部门的特定、单一业务目标重复提供数据,释放更多精力用于民生服务、为居民解难。
“比如民政条线的工作涉及特困、低保等救助款的发放。此前社区工作者需要反复填写报表,每次发放金额也要重新计算;再由经办领导审核,过程费时费力,还存在信息不准确的风险。”湖滨街道党群与便民服务中心副主任郑欣说,现在借助“一表通”的自动填充、计算功能,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去走访、审核对象是否符合标准。
郑欣介绍,他所在街道社区工作者平均每月减少42%表单填报、节省20个小时工作时长。
另一方面,与过去坐等“接单”“搬运”数据不同,现在社区工作者可以利用数据更好开展工作,社区治理效能得以提高。
杭州市小营街道老旧小区集中,居民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一名社区工作者对应的老年居民约为120位。
如今,依托“一表通”系统形成的“基层社会治理数据库”汇集的电力、水务等数据,涉及高龄、独居老人的信息可进行数据碰撞,及时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发出预警。
“如果水、电出现长期未使用情况,社区工作者会及时收到推送并上门查看,改变以往主要靠居民报警或邻里反映才发现问题的被动应对。”张璐说。■
富灯网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